我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为深化学生对我国不同地形地貌的认知,培养空间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同时激发家国情怀,《油画鉴赏与实践》课程于5月7日在新言书院115教室举办特色双师课堂。美术学背景的刘炎老师与地质学背景的杨玉婷老师围绕“中国地形地貌的油画表现”这一主题,引领学生用色彩和线条丈量山河画卷。

音画共鸣:唤醒山河记忆
课堂伊始,一首气势磅礴的《山河图》瞬间将学生们带入中国山川的壮丽画卷中,通过航拍中国的画面引导学生感受祖国丰富多变的地形地貌。随后,刘炎老师带领学生开展了“说地形,猜家乡”的互动游戏,同学们踊跃发言,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和家乡风貌分享自己的精彩故事。其中,刘华芊同学结合在甘肃旅行的经历,分享了山地地形与山东平原丘陵地形的直观差异,杨玉婷老师则根据同学们的分享解读不同地形的特征,让抽象的地理概念化作眼前可触的风景课堂氛围热烈而生动。

地貌探秘:聚集自然奇观
杨玉婷老师化身导游,带领同学们打卡喀斯特地貌的溶洞奇观、嶂石岩地貌的层理之美、张家界地貌的峰林秘境,重点聚焦岱崮地貌的独特形态和形成原因。杨老师借助三D动画视频,直观演示了抱犊崮崮顶平展开阔、崮身陡峭如削的独特形态,并引导学生结合岩石特征、地壳运动和外力侵蚀等多方面因素分析其形成的原因。这种动画演示和情景互动的方式,能够让同学们从熟悉的生活场景和自身经验切入知识点,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地形地貌的独特风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动力,为后续不同地形地貌的绘画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品鉴赏:南北山水思辨
每个地域的风景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呈现不同的特质,中国南部和北部的地域风景不同,中国风景油画也就自然呈现出南北差异化。在作品赏析环节,刘炎老师将靳之林先生笔下的黄河和吴冠中先生笔下的江南山水进行对比赏析,带领学生感受不同生活环境和自然风貌对艺术家艺术风格的影响。同学们在小组讨论中通过绘画实践探索艺术家的用笔与用色方法,总结出北方风景油画具有壮美、粗犷、刚劲、质朴、豪放的艺术特色,与江南风景油画柔和、温婉、清新、空灵的艺术风格具有巨大的差异。杨玉婷老师通过南北方自然气候和风土人情两方面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南北方绘画风格差异的形成原因。通过对比欣赏,同学们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不但感受到南北方风景画的不同特质,而且对背后的形成原因有了更清晰地理解。

实践展示:AI赋能创作
在实践环节,刘炎老师带领同学们将喜欢的风景与喜欢的艺术家风格相结合,借助AI绘画软件辅助创意的转化。随后同学们以油画为表达的工具,全神贯注沉浸在艺术创作的世界里,通过灵动流畅的线条和巧妙多变的色彩将喜欢的风景呈现于画布上,展现自己的艺术才能。随着课堂进入尾声,大家纷纷上台展示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和学习感悟,同学们之间也积极开展交流和相互评价。其中陈楠同学创作的《校园一角》画面干净整洁,构图舒适均衡,色彩清新明亮,展现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获得了同学们的广泛赞誉。

此次双师授课通过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结合AI技术和三维动画辅助教学,实现艺术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结合。本节课从艺术的视角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的壮丽山河和多彩风貌,从地质的角度探究不同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地质特色,深化了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理解和情感。同学们通过油画创作将地质知识与艺术表现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有效培养了学生的“STEAM”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