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新言书院101教室的《生活中的媒介艺术》课上,李子一老师邀请了《幸福课》的王乐传老师,共同开展了一场双师研讨,主题聚焦于“人工智能与伦理”,通过故事续写、影片鉴赏与深度探讨,和同学们一起思考人工智能背后的伦理问题,让大家对这个热门话题有了更多的认识。

一、故事开启探索之旅
李老师以一个充满科技感的故事引入:在繁华都市的科技大楼里,身为游戏开发者的主人公戴利用生物识别技术,将同事们的DNA数据导入私人服务器,在虚拟宇宙中重塑众人身份,而毫不知情的同事被卷入这个由代码构建的虚拟世界。这个充满悬念的故事,点燃了同学们对人工智能技术边界与伦理问题的探索热情。李老师要求学生们尝试续写这个故事,引导大家思考当技术与现实碰撞,可能产生的复杂局面。同学们续写角度多元:有人聚焦戴利行为暴露后引发的信任危机;有人让娜内特进入虚拟世界与戴利展开对话;还有人设定虚拟角色产生自我意识,模糊现实与虚拟界限;更有人构思黑客入侵服务器,将故事推向生存危机的高潮。每个小组展示续写故事后,王乐传老师结合故事内核抛出深刻问题:“当一个人在虚拟环境中掌握绝对权力,他会坚守道德底线,还是逐渐迷失自我?”这一提问如投入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同学们对权力、欲望与伦理关系的热烈思索。

二、影片鉴赏引发思考
随后,学生们观看了《黑镜》片段。《黑镜》是英国Channel4电视台及美国Netflix公司联合制作的科幻迷你短剧,它常以近未来为背景,将当下的科技趋势极端化,如社交媒体、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的过度发展,揭示这些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黑镜:卡利斯特号》片段围绕人工智能与人类生活的交织,展现了科技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引发的伦理困境。观影结束后,课堂进入探讨环节。学生们围绕“数字生命是否拥有人权”、“人工智能的界限在哪里”等话题各抒己见。有同学认为,当数字生命具备了意识与情感,就应该被赋予相应的权利;也有同学担忧,若给予数字生命人权,可能会冲击现有的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两位老师适时引导,从技术发展、社会伦理、法律规范等多个角度,剖析了这些问题的复杂性。
三、深度思考与感悟分享
同学们围绕“人工智能与伦理”主题,结合观影片段,展示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张彤以“人格同一性”为切入点,指出:“数字人类与原型虽共享记忆,但从数据复制的瞬间起,便如同分叉的河流,各自奔涌向前。他们能否被视作同一存在,是技术赋予我们的哲学拷问。”
林锦睿结合戴利的故事,深刻剖析权力对人性的异化:“现实中懦弱自卑的技术宅,在虚拟世界的权力真空里,内心的阴暗面被无限放大。这警示我们,绝对权力的失控,或许就是伦理崩塌的开始。”
胡欣然聚焦数字克隆技术,抛出问题:“没有实体却携带人类 DNA 的数字生命,究竟该被定义为一串代码,还是独立的个体?若承认其人格,又该如何界定他们的权利与义务?”
张一凡以诗意的比喻揭示伦理本质:“那些在代码牢笼中觉醒的虚拟灵魂,恰似一面棱镜,既折射出人类对权力的原始渴望,也映照出共情、尊重等珍贵的人性光芒。”
史一帆则表达了忧虑:“当我们沉迷于技术带来的便利,是否正在悄然丢失真实情感、独立思考的能力?科技进步不该以牺牲人性本真为代价。”
胡旭东认为:“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它能将人性的善与恶同时放大。在拥抱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建立起与之匹配的伦理框架,扛起道德的重担。”。
人工智能与伦理的探讨,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对话。此次双师课堂研讨,激发了同学们对科技与人文关系的深入思考,为今后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诸多挑战,奠定了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