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8日,大学英语教师都逢阳与心理学教师王乐传联袂呈现了一堂以爱情为主题的双师课程。这场融合语言学习、心理科学与互动体验的课堂,通过“绘画启思-问卷探因-理论建构-实践延伸”的闭环设计,带领学生穿梭于感性与理性之间,重新解构校园爱情的深层逻辑。
课程伊始,都老师以一场以爱情故事为主题的“你画我猜”游戏点燃课堂。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在白纸上快速绘画出《泰坦尼克号》、《牛郎织女》等经典爱情故事。其中一组学生别出心裁地用肢体动作再现《泰坦尼克号》甲板上的经典场景,引得全场抢答声此起彼伏。

随着课堂的深入,都老师通过“学习通”平台发放了一份关于恋爱状态(Relationship Status)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当前的情感状态是什么样的,王乐传老师以此为切入点,从心理学角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爱情产生的心理机制。“为什么初次见面容易产生好感?”“为什么熟悉度会影响吸引力?”王老师通过生动的案例,向同学们揭示了“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曝光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和“光环效应”(halo effect)等心理现象在恋爱关系中的作用,让学生真正理解爱情如何产生并通过哪些方式产生的。

在课堂的实践应用环节,都老师在学习通平台发起"What's your ideal relationship?"主题讨论。各小组立即展开热烈交流,"trust(信任)"、"respect(尊重)"、"sincere(真诚)"等关键词呈现在讨论区。王乐传老师以此为切入点,将心理学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恋爱指南,实现了从认知到行动的完美跨越。同时都老师则在黑板上写出该三角理论的相关英文释义,引导学生完成从心理概念到语言内化的无缝衔接。在同学们深入理解斯滕伯格爱情三角理论的基础上,王老师以"How to maintain a romantic relationship"(如何维系恋爱关系)为主题提出了极具实操性的建议:“每日三分钟高质量对话”教会学生如何在亲密关系中保持深度沟通;“克服情感麻木的三步法”源自对长期关系中心理机制的深刻洞察;而“健康边界的设定技巧”则体现了对承诺维度的科学诠释。

本次双师课程创新性地实现了英语语言教学与心理学理论的深度融合,通过“线上互动+线下体验”的混合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完成了一场从爱情认知到实践应用的完整探索。两位教师默契配合,既解析了爱情产生的心理机制,又培养了学生用英语表达情感的能力,使抽象的恋爱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智慧,为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爱情观提供了全新视角。